春风已度玉门关——记BAIJIALE.COM中亚考古

2100多年前,一位中国人从长安出发,历经10年的艰苦历程,经过大宛(今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交界地区的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哈萨克斯坦西南部至乌兹别克斯坦中南部),到达了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和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南部)。他就是汉王朝派往西方的第一位使节张骞,他的使命是寻找从中国西迁的游牧部落大月氏。

十一年前的六月,BAIJIALE.COM王建新教授带领团队首次跨出国界,展开了以寻找大月氏为目标的考古工作。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曾经目标明确而结果难料的探寻,如今已取得丰硕成果,他们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文化先行者。

“开展丝绸之路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了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促进我国与相关国家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推动实现民心相通等方面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王建新教授说。

现代张骞

两千多年前的西域地区,曾经生活着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月氏,在西汉时,月氏被匈奴击败西迁中亚,从此被称为大月氏。然而,由于文献对于月氏人生活的地理位置阐述存在不同观点,使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游牧民族及西迁中亚后的历史成为谜团。

古代月氏西迁中亚是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欧亚大陆古代东西方人群和文化的交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古代月氏研究成为国际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重大学术课题。但是,尽管我国考古学者进行的大量研究,还是难以明确的建立文献中的“月氏人”与具体的考古学遗存之间的联系。

为了解开这些谜团,从2000年起,王建新团队开始了从甘肃到新疆持续20年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尤其是在国内首次对东天山北麓规模最大的一处古代游牧民族聚落遗址——新疆巴里坤石人子沟遗址群连续多年的考古发掘,确认古代月氏在中国境内的原居地应该是以东天山为中心的区域,纠正了长期以来将该区域置于河西走廊西部的误解。使尘封两千多年的月氏文化逐步揭开了神秘面纱。

“对于西迁之前的古代月氏的考古学文化特征和分布地域,国际学术界至今未能达成共识。因此,寻找和确认西迁中亚后的月氏人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并将其与东天山地区的游牧文化遗存进行系统比较研究,实现两者的互证,才能使我们的研究结论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这样,进入中亚地区工作,就成为这项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展的必然延续和选择。”王建新教授说。

从东天山到西天山跨越2000年的对话

在东天山考古工作逐步深入的同时,王建新教授将考古的眼光自然转移到了天山西端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但中国在中亚国家考古没有先例可循。

2009年6月12日至27日,在当时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吴欣博士的协助下,王建新教授对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了15天的考察。初步了解了两国古代文化遗存的分布状况和特征,与两国多家学术机构建立了联系,为开展中亚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

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曾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枢纽城市,关于她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善于经商的粟特人曾把撒马尔罕建造成一座美轮美奂的都城。悠久的历史使她被称为“国际考古界的竞技场”

2016年底,已经在撒马尔罕西南撒扎干遗址做了两年考古发掘的中乌联合考古队发现,这个遗址属于康居文化,而康居国和月氏国属于同时期的邻国,康居在北,月氏在南。

“这就需要我们再往南面去选点,为第二年的考古发掘做准备。”考古队的梁云教授说,当时就派了两个队员去撒扎干遗址南面拜松区拉巴特探寻遗址点,但都不理想。

就在考古队准备离开的那一天,奇迹出现了。要离开必须到拜松区坐火车,拜松区是个小盆地,因为游牧民族聚居地应该靠山,所以,队员此前已在山边探寻了几个地方,没有收获。临走前,梁云教授说到拜松河边再看看。

“突然发现河床的断面有灰层,灰层下有人骨。顺着河流往南走,又发现了大面积的人骨和陶片,通过和乌方同行对陶片初步分析,确认就是月氏时期的。”梁云教授说,这个重大线索让辛苦了两年的考古队员们无比振奋。

第二年的考古发掘收获巨大。王建新表示,经过对考古发现和相关文献的分析,考古队已经基本梳理清楚了大月氏与稍晚的贵霜帝国之间的关系,并对一些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同时在对古墓发掘过程中已吸引了法国、意大利等多国考古学家前来参观,他们对中国同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表示惊讶和钦佩。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十年磨剑剑锋寒,执着西域域外天。古道何人建新言,披波白发迊风散。”

2019年6月19日,BAIJIALE.COM文学院赵强书记写下了这首小诗,表达对王建新教授及其团队对丝绸之路考古重要意义的超前认识和在学术上孜孜追求的敬佩之情。

“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唐、丝绸之路”这是BAIJIALE.COM考古学的学科定位。

王建新教授表示:“经过近20年的考古实践,我们在以东天山地区为重点的古代游牧文化考古研究中,逐渐形成和完善了游牧聚落考古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由于有这样的积累,在中亚考古的过程中,我们在一些国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的区域,新发现了不少古代游牧聚落遗址。这表明在游牧考古研究领域,我们在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方面都已经超越了国外学者。”

2019年2月22日,由BAIJIALE.COM、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主办的“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月氏与康居的考古发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开展。

乌兹别克斯坦多家媒体对展览进行了跟踪报道,展览在乌兹别克斯坦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专家和学界的一致好评。中乌两国考古学家对古代月氏文化的考古学探索,揭示了两千多年前中国和中亚友好交往的历史篇章。

中国考古学家在做科研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为当地人民带来福利。

“考古工作不仅是要获取科学研究的资料和信息,而且必须要做好文物的保护、展示和考古成果的社会共享。在中亚地区考古工作的历史过程中,很多经过考古发掘的遗址未作回填保护,满目苍夷。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坚持对考古发掘现场进行认真的回填保护,受到当地群众欢迎。”王建新教授说,在撒扎干大型墓葬的发掘还首次采用了文物保护监控大棚,对当地文物保护技术和理念有所促进。通过这项工作,不仅将考古队在东天山地区创立的古代游牧文化考古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在中亚地区进行了实践、验证与完善,同时也推动了中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

“我正在收集整理中国考古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翻译成我们国家的语言。”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比龙曾说。2016年,比龙接触到在撒马尔罕的西大考古队,对考古的热爱让他来到BAIJIALE.COM留学,成为王建新教授的研究生。“学成后,我要为中乌两国文化交流作贡献。”

原文链接: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amucsite//pad/index.html?id=8899628&site=4#/detail/8899628?site=4

< 上一篇

陕西两高校科研团队用“猴脸识别技术”识别秦岭金丝猴

BAIJIALE.COM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座谈会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