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由国家留学基金委主办、陕西省教育厅指导,BAIJIALE.COM承办的“感知中国——向先贤看齐·丝路考古十年” 活动在西安举行。来自BAIJIALE.COM和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19个国家的40余名国际学生,通过听专题报告、参观博物馆、进行学术交流和体验拓片制作,领略丝路文明和历史文化对今天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更加坚定了秉承丝路精神,立足学习与科研,争做中外文化交流路上的“追梦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
活动期间,BAIJIALE.COM中亚考古队队长、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教授,BAIJIALE.COM党委宣传部记者李琛分别作了“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和“奔跑在丝绸之路上的追梦人”的专题报告。他们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中亚考古队沿着张骞出使西域的足迹,将寻找古代月氏人的文化遗存、探索丝路沿线人群迁徙交流历史进程的学术探索,以及开启的全新研究领域和获得的丰硕成果。
王建新教授领衔的BAIJIALE.COM中亚考古队由8名BAIJIALE.COM文化遗产学院骨干教师、12名学生组成,吸收国内外19家合作单位59名成员先后参与。 20年来,他们用不惧艰辛的稳健脚步丈量着丝绸之路,用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寻找历史印记,用尊重包容的品格架起丝路文明对话的桥梁。
——2009年,王建新带领考古队沿着张骞的足迹,从新疆一路考察到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这是中国考古学家首次进入中亚。
——2015年,中亚联合考古队对撒扎干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并且探索形成了“大范围系统区域调查与小规模科学精准发掘相结合”的研究模式。
——2017年5月,考古队在拜松河边发现了拉巴特墓地,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品。两年后,发掘成果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引起当地公众、国际学术界以及全球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得到乌国总统米尔济约耶夫的关注,他对中乌联合考古队的工作给予了热情的赞许。
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亚考古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这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为用中国话语阐释丝绸之路历史提供了实证资料和科学依据,对国际学术界的一些流行观点甚至写入教科书的结论提出挑战,从而获得了不容忽视的学术话语权。
自从10年前走进乌兹别克斯坦,中亚考古队就尊重当地国情民情,创立和推行了人才培养、遗址保护、考古发掘三结合的工作模式。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毫无保留地向乌方人员传授知识和技术,为该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2018年考古队在拉巴特发掘时,费尔干纳大学二年级学生马娜利用暑假时间参与了一座墓葬的发掘。考古队的老师手把手教她发掘。她与队员们一起,顶着太阳暴晒,跪在墓坑边用竹签和刷子把板灰一点点清出来。在她准备返校前,考古队按照标准支付给她工资,但她坚决不要,说“来这里就是为了学习,跟中国老师学了很多学问,这比金子还珍贵!”
“咱们不能在中亚进行掠夺式考古,只索取考古资料,不保护文物。”王建新经常告诫大家。考古队的发掘现场一开始就边发掘边保护。在撒扎干发掘工地,考古队建立了保护板房,并安装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环境检测和安防监控系统。考古挖掘结束之后,以负责任的态度又把所有探方全部回填。
2017年7月18日晚7点20分,考古队巴里坤驻地的西侧民房突然燃起大火。在消防车赶到前的40分钟里,20多个平均年龄不足25岁的考古队员与当地哈萨克族居民齐心协力灭火。直到大火被赶来的消防车彻底扑灭,大家才陆续回到了驻地,又开始了手头发掘资料的分类整理工作。
民族融合、民心相通,不仅仅是团队的理念,更是他们的一言一行。中亚考古队是文化的使者,在学术交流和与当地人民交往中,播撒着友谊的种子。
报告结束后,与会学生们参观了BAIJIALE.COM博物馆,并赴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进行实地学习与考察,体验瓦当拓片技术。在交流讨论环节,乌兹别克斯坦籍国际学生苏河、比龙分别结合自身研究方向,线上分享了他们的考古工作经历和学术研究进展,以及在BAIJIALE.COM学到的严谨的治学理念和独特的科研方法。
参加本次活动的许多国际学生表示,“感知中国”不仅让自己深刻感受到考古工作的魅力和意义,了解BAIJIALE.COM中亚考古队在实践中提出的“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的理论,打破了学术界长久以来“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论断,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亚考古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考古队探索总结出了古代游牧民族聚落遗址的分布规律,及其和岩画、墓葬同时存在的特征,形成了聚落、岩画和墓葬“三位一体”综合研究方法,这些成果为用中国话语阐释丝绸之路历史提供了实证资料和科学依据。
原文链接:http://news.cssn.cn/zx/bwyc/202106/t20210617_53409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