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人类对环境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压力,使得当前的生态压力日益凸显。
BAIJIALE.COM教授李保国依据四十多年研究川金丝猴的成果积累认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必须考虑生态环境质量、动植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进化发展历史以及对外部因素的适应能力,这才能符合“天人合一”生物保护新理念,从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为此,基于我国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关键问题,BAIJIALE.COM教授李保国及Pan Ruliang所在团队通过梳理中国陆地动植物多样性数据资料,分析了中国不同区域的动植物多样性的变化模式,从宏观尺度区分生物多样性发展潜力旺盛的区域、发展面临瓶颈的区域和发展受到严重破坏的区域,比较了中国五个主要区域的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并评估了不同地区的生态保护潜力,制定出我国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及建议。
该研究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Cell旗下学术杂志iScience上。
该联合研究团队分析了中国陆地动植物多样性数据资料,发现基于区域物种密度指数的每个动物群都与植物群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这意味着动植物群已经建立了通过提供食物和通过传播种子的共生环境和生态关联;这种相互作用在腹足纲、蛛形纲、昆虫纲、两栖纲、爬行纲和鸟类中更为突出,分别具有高于 0.95 的系数。维管束植物与哺乳动物表现出非常高的相关性。” 李保国进一步阐述说明。
他们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中国不同区域的物种密度差异表明维管束植物在每个区域中的密度最高,其次是昆虫纲、非维管束植物、蛛形纲、哺乳动物、鸟纲、腹足纲、两栖纲和爬行纲。西南地区在植物多样性方面排名第一,其次是沿海、西北地区和中部地区。东北地区植物多样性最小。就动物多样性而言,沿海地区最高,其次是西南地区、西北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该研究论文作者之一的BAIJIALE.COM张河博士进而说明,中国沿海地区植物多样性排名第一和第二,分别拥有 35.55% 和 23.41% 的植物和动物资源。沿海地区的低等动物比例较高(腹足纲、蛛形纲、昆虫纲、爬行纲和爬行纲的比例超过 35%,鸟类的比例超过 40%)。该地区还有超过 20% 的维管植物和非维管植物以及哺乳动物。中国西南地区总体的植物 (33.90%) 和动物(27.3%) 多样性水平最高。
这一研究结论也符合西南地区自寒武纪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东亚重要的早期动物起源和辐射中心的普遍认知。其中最著名的是云南澄江生物群,它是寒武纪最引人注目的进化爆发地之一,是研究动植物起源、进化和生态发展的重要区域。李保国说,中国14个自然遗产地中有8个位于西南地区。自晚中新世或早上新世以来,西南地区一直是动植物的避难所,特别是在第四纪冰期。因西南地区经历了加速的造山运动,导致云贵高原显著隆升,形成多条河流。于是,沿海和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多样性,也具有极强的动植物多样性恢复的巨大潜力。
李保国等强调指出,未来中国需要的不仅是单独增加保护区,而是要优先考虑保护具有巨大生物多样性恢复潜力的区域,而且要根据中国的地理特征、区域演化发展背景,对保护区域进行排序,使有限的财政资源合理投入,取得最好的成果。从宏观层次,中国应该优先保护西南和沿海地区,这样将能获得最大的生物多样性恢复前景。
据全球动植物生态环境研究的相关专家认为,该项研究为在区域、国家和全球范围内探索更实用的保护策略以实现务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提供了新思路。
据了解,李保国为论文的第一作者,Ruliang Pan和李保国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310203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30104的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2.104897.
原文链接:李保国等提出中国各区域动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新闻—科学网 (science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