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青铜时代,来自中国的小米就已开始在乌兹别克斯坦土地上播种。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游牧人群“月氏”来到乌南部阿姆河流域,汉王朝为联合月氏抗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
为了寻找古代月氏文化遗存,从2000年起,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BAIJIALE.COM教授王建新带领考古队,数百次踏上丝路古道,成为首个进入中亚考古的中今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建交30年来,两国合作跑出了“加速度”,其中一个领域很特殊:考古。国学者。2013年,王建新团队与乌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建中乌联合考古队。最近,侠客岛微博邀请了王建新教授,与网友在线交流在中亚考古的故事。我们整理了相关文字,分享给大家。
1、侠客岛:两千多年前,张骞就曾“凿空西域”,到过今天的中亚地区。当时史书记载这一区域有月氏、康居等国,这些古代民族对中国及周边区域的历史有过什么影响?他们和今天的中亚国家有什么关系?
王建新:欧亚大陆的北方草原地区是游牧经济、游牧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区域。从现有考古资料看,最早的游牧经济可能起源于新疆北部和中亚北部,从“半农半牧”转化为游牧。
公元前5世纪左右,当地游牧经济非常发达,月氏、匈奴、东胡等游牧人群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
大月氏一开始迁到了新疆伊犁河、楚河流域,后来又被宿敌乌孙逼迫进一步西迁,到了中亚阿姆河流域,包括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塔吉克斯坦南部、阿富汗北部。这个地方在西方文献上被称为巴克特里亚,中国文献称之为“大夏”。月氏人就迁到这儿。
中亚地区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中间地带。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就是寻找和联络月氏人,共同对抗匈奴。月氏西迁、张骞凿空西域,都是欧亚大陆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2、侠客岛:您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当时为什么决定去中亚考古?对中国来说,走出去考古的意义是什么?
王建新:我们考古人有个初衷,就是为了学术研究、学科建设。1995年,我担任BAIJIALE.COM考古教研室主任,当时教研室一共十几位老师,发展比较落后。怎么办?我们决定走出去。当时我提出一个方针:“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唐,丝绸之路”。上世纪末,整个中国考古学科都没有走出国门,对中国考古学以外的研究领域几乎没有发言权。当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在酝酿启动,很多人关注中国文明研究。但如果我们对其他文明、特别是中国周边地区的文明没有深入研究,怎么更好研究中国文明?必须研究中国文明跟其他文明的互动。这就需要进行国外考古。
于是我们选择将月氏文化考古作为探索切入点。这里还有个故事:1991年,国际著名丝路考古学家、日本的樋口隆康先生访问BAIJIALE.COM,他提到一个问题:“月氏的故乡在中国,那么中国境内的月氏文化在哪里?”
这个提问引起我很大兴趣,我开始搜集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决定先做境内的月氏文化,等条件成熟后再去国外做。这些年我们的工作基本上都在按当年的设想进行。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我们的研究开始得到更多支持和关注。这件事,我们要继续做下去。
3、侠客岛:这20多年间,BAIJIALE.COM考古队在中亚的工作节奏是怎样的?
王建新:1999-2000年,我们开始到甘肃、新疆寻找中国境内的月氏文化遗存。2009年开始去中亚,当时国内连经营中亚旅游的旅行社都没有。2010年,我们举办欧亚考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后来BAIJIALE.COM、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国家博物馆组织了联合考察队,到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考察。此后我们跟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分别组建了中乌、中塔联合考古队。
我们摸索出一种工作方式:“大范围系统区域调查+小规模科学精准发掘”。中亚几国面积比较大,大范围调查得分层次,首先是跑的地方越多越好,了解环境、风土人情、交通等各方面的情况,跑一遍不够,就两遍、三遍,反复跑,从快节奏跑到慢节奏跑,再缩小范围,从大区域变成小区域,最后到一个确定的考古点。
再就是“精准挖掘”。挖掘要很有针对性,挖什么、解决什么问题,提前都要想清楚。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发掘了三四处遗址,但每一次都有重大突破。
我们前些年的工作区域主要在中亚南部,夏天较热,冬天不冷,基本是10月到来年1月展开调查。选好点后,2月底3月初就开始发掘。
野外工作结束后,还有大量的室内工作,各种挖掘资料都需要整理、分析、研究。有人问我,这些年去了多少次乌兹别克斯坦,我真数不清了,光2019年就跑了20多次中亚,10年期的护照很快被签章盖满了。
4、侠客岛:能否介绍一下中外联合考古队的相关情况?
王建新:2013年中乌联合考古队正式组建,外方成员包括该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塔什干大学(现国立民族大学)、泰尔梅兹大学的研究人员,中方除了BAIJIALE.COM师生,还有社科院考古所、科学院双古所、故宫博物院、北大、吉大、川大、人大、郑大、南大、陕西师大、西安外大以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和洛阳的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等。
通过联合考古,我们培养了一批乌兹别克斯坦当地的硕士生、博士生,大大减轻了语言压力。丝路考古要做好,在中国和所在国家地区培养年轻学者非常重要。历史考古需要有一批真正沉下心、坚持若干年、认认真真搞研究的年轻人。
5、侠客岛:最近敦煌研究院有个考古相关的编制岗位,应聘者为0。一些网友认为考古专业较冷门,物质回报低,难以吸引更多人才。您觉得如何破除这个困境?
王建新:我们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的古国,文化遗产非常丰富,需要保护、研究甚至抢救,这都需要大量人才。比如邻国日本,1亿多人口中有几万个考古学家。我们呢?统计下来,真正能做田野考古的就几千人。
这当然是多重原因造成的,收入问题是其中之一。有人说你们干考古是不是能赚大钱发大财?我说那不可能,有这种想法的人千万别干考古,我们发掘出再好的文物,也是国家的。很多时候考古比较艰苦,比如地质工作者有野外补助,但考古至今还没有野外补助标准,一些地方甚至在本地范围外做野外考古都不算出差,连差补都没有。这显然很影响积极性。
现在不少考古机构都在增加编制、人员,这是好事。从我个人角度看,你如果真想做考古,想当考古学家、对学科有所贡献,就不能怕吃苦,做考古,在生活、生理上受苦是必然的。
6、侠客岛:您曾说,“我们不能在中亚进行掠夺式考古,只要资料,不保护文物”。上世纪初一些西方探险家在很多文明古国贱买甚至偷盗文物,类似事情是否也曾发生在中亚?如何“保护式考古”?
王建新: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不少国外探险家曾经到中国西部地区进行探险考察,其中一些人掠夺、破坏了许多中国文物。比如敦煌藏经洞大量文物被掠夺,新疆克孜尔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很多壁画被切割破坏,运到了国外,这是令中国人非常痛心的一段历史。
在中亚地区,在丝路沿线的许多欠发达国家,也有很多珍贵文物被掠夺,许多遗址被挖得千疮百孔。一些国家非常不负责任,发掘遗址都没有什么保护措施,资料一取就不管了,基本上不回填,挖成啥样就啥样,暴露在那几十年。
中国人在中亚考古一定不能这样做,我们要以负责任和尊重文物的态度工作。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点就是“大遗址保护”。这是中国特有的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大遗址保护规划,还有保护工程、展示工程、旅游服务设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一做就是15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
7、侠客岛:经过长时间的学术研究,您对古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有什么新的理解?这会如何影响我们今天的生活?
王建新:丝绸之路就是古代欧亚大陆上东西方文明交通交流交往的大通道,中亚刚好处在中间枢纽地带。“丝绸之路”概念是由德国学者首先提出来的,100多年来,欧、美、俄、日学者对丝绸之路进行了大量研究,丝绸之路研究的话语权至今还在西方学者手中。
这是必须承认的现实,因为我们过去的丝路研究没有走出国门,真正走出去的时间还很短。但既然丝路是东西方文明交通交往的通道,只有西方视角的研究就是不完整、不真实的,要加上东方视角才能真正复原丝路历史。这就是中国人做丝路考古研究的意义所在,也是魅力所在。
这条路现在依然是经济交往、文化交流、文明交流的通道。要获得丝路沿线国家人民的理解、支持,需要去了解他们的历史,理解他们过去什么样、现在为什么这样。考古工作可以揭示古代中国和这些国家、地区人民的交往历史,通过互相了解实现民心相通,促进我们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
这需要很多代人,用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不懈努力。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M-mdWRwuG45QGggAda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