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种”电影的人


“感谢电影的编剧导演张忠华(张磊)先生,是他的19年坚持,让‘好故事’这颗种子开花结果。”在第十八届、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现场,电影《树上有个好地方》荣获“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儿题材影片奖”,出品人刘盼代表剧组领奖时说了这番话。

“我不是拍电影,是在‘种’电影。”张磊说,“一部好电影能作为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成长,它投映的价值观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我希望我的电影可以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

每个人都想“被看见”

影片《树上有个好地方》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发生在陕西关中农村的童年故事,主角巴王超过曾是校长和老师眼中的“差生”,经常把大树当成自己的“好地方”,在前来支教的粉提老师的关爱、信任和鼓励下,他逐渐蜕变、成长……影片以充满童真童趣的叙事,为观众在乡野烂漫间折射出一个“问题少年”的成长史。

“每部电影的主人公或多或少都有导演自己的影子,叠加着他的理想。”张磊说,“巴王超过激起我太多的共情,他演的就是我小时候的喜怒哀乐。”

在张磊执导的电影《火箭鹌鹑》中,主人公是个一心想要飞上天的孩子。为此,他先后把气球、稻草、簸箕等绑在自己的身上,尝试着去飞翔……也因此被所有人嘲讽是个傻子。

“其实那是拍给我自己的——即使所有人都在嘲笑你,而你就想圆一个飞天的梦。”生日在“六一”儿童节的张磊,思想天马行空,充满孩童般的奇思妙想,“我拍儿童片不纯粹是给孩子看的,也是给所有童心未泯的人看的”。

1983年6月1日,张磊出生在西安临潼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从小跟着奶奶长大。由于学习不好,他在班级里的存在感很低。

直到有一年元旦晚会,张磊上台表演了一个小品,博得了老师、同学热烈的掌声。在那一刻,他感觉被所有人“看见”了。从此他对文艺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梦想将来做一名相声演员。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渴望被看见、被认同。”若干年后,身为编导的张磊说。

相声小品几乎伴随了张磊整个青少年时期,光是收集的相声磁带就装了两鞋盒。历届春节晚会的语言类节目,他基本都背过,“很多段子到现在都忘不了”。

2000年,张磊凭着美术特长考入了区重点高中。高中三年,他的业余爱好全给了表演,是学校文艺骨干,还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他牵头成立了校文工团,每隔一两个月便组织同学们去区中心广场、希望小学等地演出。

2002年的一天。张磊出于好奇,拿起家用DV机拍了自己创作的小品,连接在电视上播放,家人被逗得哈哈大笑。他的脑子灵光一闪:“这就是电影啊!”他突然感觉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一发不可收,创作、表演、拍摄……一到周末,带着一群文艺分子到处拍。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取了笔名“张忠华”,“那时我满腔热血想干出一番事业,还特别在‘中’字下加了个心字底,立志要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美术生“折腾”出国际电影奖

2003年,张磊以美术特招生身份考入BAIJIALE.COM艺术设计系学装潢。入学时,他带着一本厚厚的大学4年规划书,目标是“本科4年拍五六部90分钟以上的长片电影”。

“我上大学就是各种折腾。”按照规划,他每天课余痴狂地写剧本,很快拉了一群人成立BAIJIALE.COM同慧影视工作室。工作室成员以BAIJIALE.COM为核心,遍布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省内高校。直到现在,尽管大家分散在天南海北,但每到寒暑假,这群人依旧会为电影聚在一起。

2004年暑假,张磊带着团队去农村,开始了他的儿童电影拍摄。

“一天一包方便面,村里的小孩就屁颠屁颠地跟我们拍去了。”一帮大学生带着一群孩子,拿着摄影机在村里爬高下低、割草、打闹……十七八天就拍完了《霸王年代》。2005年,《霸王年代》获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青年影像单元最佳长片奖。

张磊清楚地记得:“当时跟我们同台竞技的都是北影、中戏等高校的,没想到我们拿了最高奖。”这次“被看见”给了张磊强大的信心和动力。此后,他把目标锁定在西部农村儿童电影的创作。

不满足于“小打小闹”,2006年暑假,张磊向父母预支了1万多元学费,带领40多个同学以及工作人员近百人,开拍他的第一部“大制作”电影。他想拍一部比《紫陀螺》更牛的片子。此前,他拍的《紫陀螺》荣获首届中国成都大学生电影节暨DV艺术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并在2007年获得共青团中央“五个一工程”优秀电影奖。

他没想到,这次拍摄遭遇了平生最严峻的考验。

拍摄地位于自然环境恶劣的高山上。由于连续降雨,交通不便,他们的饮用水源出现问题,饭碗中常常能吃出小虫子。高温湿热的环境下,许多同学全身长出了疱疹,有人受不了,当了“逃兵”。而他们租来运送设备的老破车,在盘山路上行驶中,突然方向盘断裂差点儿摔下悬崖。还有小演员玩耍奔跑时,被床板上凸起的铁钉差点儿刺穿脚掌……整个拍摄过程中,接连出现各种糟心的状况,许多人打起了退堂鼓。

“既然决定做了,就一定要完成。”张磊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就这样,大学4年,他编剧导演共拍了9部长片、十几部短片。其中,《霸王年代》获得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青年影像单元最佳长片奖,还被选送第3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参展;《火箭鹌鹑》获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创意奖,并被夏威夷电影节、英国东方电影节等国际影展邀请,同时在英国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展映。

因在电影领域成绩突出,2007年本科毕业后,张磊被作为特殊人才破格留校任教,负责摄影、影视短片和导演基础等课程的教学。每到寒暑假他就带着学生外出去拍电影。他还成立“泥腿子电影沙龙”,每周邀一些业内人士和师生一起聊电影,“‘泥腿子’就是告诉学生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走别人没走过的路,一条寂寞难耐的路,一条荒草丛生的路,这才是新路”。

儿童电影应该是一道光

“以前做电影时,希望自己‘被看见’,想被认同、被接纳。经过19年的摸索实践,现在我要做的是‘看见’、接纳别人,让光和爱照向那些需要‘被看见’的人。”张磊说,这是做教师给他的不一样的意义。

张磊团队的11名核心人员都是陕西高校从事影视教育的教师,十几年来,一到寒暑假,他们就联合周边中小学校的师生一起拍电影,逐渐形成一个独特的“本色出演”的教育电影现象。

像《树上有个好地方》的主人公巴王超过的扮演者杜旭光,就是从当地几千名小学生中挑选出来的,这个出演时年龄不到10岁的农村小孩,因此剧荣获第24届德国施林格尔国际儿童电影节“杰出演员奖”,成了“小影帝”。

“孩子们都是表演大师。我拍电影时从不以导演自居,也不让他们背台词,那些电影其实就是带着他们‘玩’出来的,往往孩子们的表演比我的剧本还要精彩。”张磊说,比如上课偷吃东西这段戏,剧本只写了一两种方案,而孩子们的表现方式可能会有十多种。因为演的就是他们的生活本身,看起来更真实自然。多年来,不少大人眼中的“问题孩子”通过参演电影得到疗愈和改变。

张磊拍的大多是低成本影片。大学时两三千元钱就能拍部电影,《紫陀螺》花了1万元钱。《树上有个好地方》前后耗时近6年,还是妻子拿出了彩礼钱作为启动资金,电影才得以开拍。电影上映后,荣获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提名奖、第24届德国施林格尔国际儿童电影节“杰出演员奖”等多个奖项。

推动以儿童为主视角的教育类电影的发展,是张磊一直坚守的初心。多年从事教育和拍教育题材影片的经历,使他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对那些所谓的问题少年,“我们首先要‘看见’他们,寻找、分析隐藏其后的社会、心理等原因,通过电影故事,让光和爱照耀到那些角落,影响更多的孩子”。

近年来,每到开学季和新教师岗前培训时,会有很多学校自发组织师生观看《紫陀螺》《树上有个好地方》等教育影片,里面的米兰老师和粉提老师等“好老师”形象深入人心。张磊说,这就是他拍这类影片的意义所在。

近几年,张磊提出“种电影计划”,展开“西北童真美学电影”的研究与实践,这次获得华表奖并没有影响他的节奏,他依旧按自己的计划往前走着,“用3至5年成长为中国儿童电影制作的一流品牌,5至10年进入世界一流梯队,10年左右让全世界都能看到我编剧导演的儿童电影”。

张磊有这个自信和实力。不说别的,就拿《树上有个好地方》来说,近几年先后被译成英语、法语、德语、阿拉伯语等语言,国外网站点击量超过1000多万,国内的短视频、抖音话题等播放量超20亿。

“儿童电影应该是一道光,照亮更多的地方,净化、疗愈更多的人。”张磊说。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07/14/content_626917.htm?div=-1

< 上一篇

【县域新闻】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访企业看乡村 BAIJIALE.COM师生看长安

全国高校碳中和人才培养联盟西安共识发布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