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寻“秦”路——BAIJIALE.COM教授梁云及团队探索秦人早期历史

魏家崖遗址F发掘点现场(资料照片)。 受访单位供图

梁云在宝鸡魏家崖考古工地(资料照片)。 受访单位供图

考古队员在修复从魏家崖遗址城墙处采集的陶器(资料照片)。 受访单位供图

本报记者 吕扬 实习生 王甜

参加完几场在西安的学术研讨会,2023年12月25日,BAIJIALE.COM教授梁云返回宝鸡魏家崖考古工地和团队成员会合,进行一年考古发掘的收尾总结工作。

“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对中国政治文化有极深远的影响。讲好中国的故事离不开秦,找到最早的秦,秦人的故事才有了开头。”梁云说,“2023年,魏家崖考古收获很大。几年前,我们通过对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牛头河流域的李崖遗址发掘,认为秦人‘东来说’已经尘埃落定。通过魏家崖遗址的发掘,基本可以证实这里就是文献记载的秦人在关中的第一处都邑‘汧渭之会’。”

■ 李崖遗址与秦人“东来说”

魏家崖考古项目位于宝鸡市陈仓区千河镇,魏家崖遗址位于汧河与渭河交汇处的东夹角。

梁云回西安的这几天,几名团队成员在魏家崖考古工地整理近期的发掘资料。“我们是2023年8月来到这里开始田野工作的,那时正是关中地区天气最热的时候。现在,温度已经降到零下,工作站的水管都冻住了,发掘区的冻土有5厘米厚,锄头砸在上面只留下一个浅浅的痕迹。”团队成员赵兆笑着说,但所有工作人员都没有喊过苦、叫过累。按照田野考古要求,仔细认真完成发掘任务是考古人的责任。

探索秦人的早期历史,是21世纪中国考古学的重点之一,也是梁云团队的责任。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先祖大骆的儿子非子擅长养马,远近闻名,周孝王听说后就召他到汧、渭之间为王室养马。非子将马养得膘肥体壮,周孝王很高兴,就把他封在秦邑。非子于是自号“秦嬴”,其族人后代便称为秦人。这就是秦人、秦国、秦朝名号的来由。

“在统一六国前六七百年的发展进程中,秦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经历了从附庸到封国、再从王国到帝国的‘三部曲’演进。”梁云说,“那么,秦人的祖先来自哪里?秦人的得名之地秦邑在哪里?秦文公营建的‘汧渭之会’又在哪里?”

带着这些疑问,20年间,梁云跋山涉水,关陇的黄土台塬上到处留下了他踏查的足迹。

《礼记·王制》把中国古代民族分成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秦人属于其中哪一支?史学界一直有“东来说”与“西来说”的争论,前者认为秦人是东夷的一支,后来才迁徙到陇右;后者认为秦人本是西北土著,源于西戎。

2004年,北京大学、BAIJIALE.COM、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等五家单位组建联合考古队,启动“早期秦文化”考古项目,梁云参与其中。联合考古队在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开展区域系统调查,发现32处秦文化遗址。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清水县李崖遗址,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发掘。

李崖遗址的西周墓多腰坑,有殉狗,随葬陶器组合多鬲、簋、盆、罐等,陶器器形多见商式风格,都与殷商墓葬相似而与周人墓不同,窄长形的墓坑,西偏北的墓向,又符合秦人墓的特征。

“在这么靠西的地点发现‘商味’这么浓的一批墓葬,说明秦人与殷商遗民关系密切,说他们是广义上殷遗民的一支也不为过。”梁云说,“李崖遗址发掘,从考古学上证实了秦人‘东来说’。”

秦人的来源确定了,非子所封秦邑又在哪里?梁云认为,李崖遗址可能就是秦邑所在。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又一次出现了分歧。有学者认为,非子所封的秦邑应该在“汧渭之会”。

■ 魏家崖遗址与“汧渭之会”

“学术就是在不断辩论考证中进步,如果没有不同的意见,那学术也不复存在。”梁云感叹。

公元前763年,秦文公带700人东猎,一路驰骋至汧河与渭河交汇处(汧渭之会)。《史记·秦本纪》有“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的记载。

关于“汧渭之会”的具体位置,学术界颇有争议。“无论秦邑是否在魏家崖,秦文公营建的‘汧渭之会’都是秦国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这里作为秦国都邑达49年之久,在秦人心中有特殊的地位。”梁云表示。

200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启动“关中秦汉离宫别馆”调查项目,梁云带队从千河下游开始调查,学术目标直奔“汧渭之会”。他们在魏家崖村找到了面积20多万平方米的春秋时期遗址,发现有灰坑、墓葬、筒瓦等,还有春秋早期的刀范。

“一般来说,都城性质的遗址才有手工业,尤其是铸铜业,所以刀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梁云回忆说,2014年,魏家崖村村民取土时,发现了一座春秋早期铜五鼎墓,从侧面印证了他的判断——这里就是“汧渭之会”。

2015年以后,梁云的工作重心转到中亚,参与了BAIJIALE.COM中亚考古队的工作,先后发掘乌兹别克斯坦撒扎干遗址、拉巴特墓地,并确认拉巴特墓地为西迁中亚的大月氏遗留下的,在海内外影响很大。但寻找“汧渭之会”一直是他难忘的情结。

2021年7月底,梁云带着3名学生再次来到魏家崖。“要想有所突破,就要做更多的地面调查去获取资料,这非常考验地面调查能力。”梁云回忆着,“当时酷暑闷热,站在工地就算不动,浑身的汗也直往下流。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天,我们就发现了古城墙的重要线索。”

2022年,BAIJIALE.COM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5家单位联合申报的“陕西宝鸡陈仓区魏家崖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获得国家文物局支持。不久,梁云团队就发掘到两座五鼎四簋高等级秦墓。

“铜器太漂亮了,铜鼎口径近30厘米,腹部纹饰间填有黑漆。这是目前陕西发现的最大的春秋秦鼎。”梁云激动地说,这是大夫级别的墓葬。

2023年,魏家崖遗址发掘工作继续,梁云的第一届研究生赵兆受邀加入团队。

“让人兴奋的是,在遗址勘探发掘时发现了长6米、深11米的大墓和长3米的车马坑。可惜的是,该墓有3个盗洞,随葬品被洗劫一空,墓室被破坏殆尽。”赵兆说,不过墓葬的规格形制决定了其高等级贵族墓的性质,可以认为魏家崖遗址是春秋早期一处高等级的秦文化城址,一系列最新的考古发现指向魏家崖遗址正是“汧渭之会”。

■ 一群人的继续寻找

梁云和团队成员不仅顺利完成了2023年度发掘的学术任务,而且在发掘的最后阶段有了意外收获:发现了一批西周时期的墓葬。

关于非子始封的秦邑与文公所徙“汧渭之会”是否是一个地方,学界一直有争论。要从考古学上解决这个问题,重点就在于发现西周时期的秦文化墓葬。

“2023年冬季,我们考古发掘的重点,就是魏家崖遗址是否有西周墓葬。大家都说我的运气好,西周时期的墓葬还真让我挖到了。”梁云说,“目前发掘了约20座西周小墓,从葬俗看像是周人墓。由于土层太厚太深,后续发掘还会有更多发现。不管怎样,魏家崖遗址的发掘对确定非子封邑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023年,在魏家崖遗址发现的西周时期墓葬,证明了这一地区在西周时期是一处重要的聚落,为研究秦邑与‘汧渭之会’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为后期的发掘指明了方向。”赵兆说。

魏家崖遗址解答了“汧渭之会”的地望问题。但魏家崖遗址目前发现的重要遗存主要属于春秋早期,远远晚于李崖遗址的西周中期。那么,非子所封的秦邑到底在“汧渭之会”,还是在清水县牛头河流域的李崖遗址呢?

与秦文化“结缘”,寻找最早的秦,是梁云20多年的情结。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我已经五十一了。人生总有那么几件事,会落在你身上,是非做不可的。‘汧渭之会’的遗址‘躺’在那两千多年了,如果我们不做,不去推动发掘,不知道它还会‘躺’到什么时候。”梁云明白,寻“秦”之路还很长,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原文链接:

陕西日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401/09/content_856048.html

榆林网:https://www.ylrb.com/2/2sjtcgjtz/zyq27596/786211.shtml

陕西网: http://edu.ishaanxi.com/?list_8/2594.html

< 上一篇

Scholars share insights on 60th anniversary of China-Tunisia ties

为了文物的诗意栖居 新中国第一个文物保护专业的故事

下一篇 >